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00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戴望舒的未知之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楼
发表于 2014-3-26 21:33: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白话诗歌为主流的新诗诞生于上世纪初。为使新诗迅速打开局面求得生存与发展,向西方诗歌取取经无疑是一条捷径。如何做到在取经过程中既充实完善自己又不失掉自己的民族特性,这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这种取经是以牺牲民族特性为代价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条歧途,终将会撞到民族文化素养与民族精神的南墙。我所以提出这种观点是鉴于戴望舒先生的诗歌创作有感而发的。
    戴望舒先生的诗简言之是主情的,与以重知性为主的现代诗歌是有一定距离的,其名篇《雨巷》便是如此。尽管他的诗借助高超的形像思维避免了通行直说与喊叫的种种弊端,其诗歌特色在于浓郁的抒情性是毋庸置疑的。更为重要的是,诗歌《雨巷》将古诗词的内容在现代诗歌中进行了十分成功的诠释与演绎,个人认为这很可能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即在现代诗歌创作中体现古诗词与古文化的元素与内容。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戴望舒先生竟然中止了这一追求,偶一为之便断然终止了其可贵的探索,这是很令人惋惜的事情。个人觉得很有必要探究其深刻原因从而为诗歌发展提供新的思维。
    蓝棣之先生在他的著作《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中这样评价道:“戴望舒写诗,是要把真实隐藏在想象的屏幕里,他的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他写诗的动机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由于艺术想象的需要,或者说是由于隐藏自己的需要,诗人常常借助各种形象或意象来抒情,这就产生了一种远距离投射感情的情况。”
    应该充分注意这样一个评语:“远距离投射感情”。这使我想起了中国古诗的一种艺术主张:“思无邪”。古代中国人更长于在诗歌之中借助形象思维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直接地赤裸裸地渲泄自己的情感。可以这样说,西方现代诗人所指诟的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种种缺陷在中国优秀的古诗词中是完全不存在的,这便是古人的高明之处。因为方块字的独特性,同时也因为这种独特的审美追求,使得中国古诗词摇曳生姿,富于风格多变之魅力,给人无穷无尽的情趣与享受。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想象其诗歌创作会在一种既定模式下历数千年之发展而始终不渝,将其潜在的美发挥到一种极致,只有古诗词做到了这一点。古诗词所以百读不厌弃,常品常新,也许只能归结于古诗词这种独特而高超的艺术追求,正因为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的中国诗人的不懈努力,充分地发掘着中国语言文字的美,使得古诗成为恣肆纵横的汪洋大海。也因此,我从来不认为中国古诗是一种旧式的封闭的文化的窒梏。或许人们所极力要贬低的这种种“缺陷”恰恰成就了中国古诗的魅力和美。在很多时候,我极其怀疑这些理论的正确性,数典忘祖、妄自菲薄是毫无禆益的。
    总之,在主张“思无邪”的古诗人与追求“远距离投射感情”的戴望舒先生之间有一种契合点。这使得戴望舒先生能自然而然地将古诗词的内容融入到他的现代诗歌创作中,使得“丁香空结雨中愁”成为回荡在《雨巷》中挥之不去的空谷足音。假使戴望舒先生能沿着这样的一条道路走下去,凭借其卓绝的才华应该是能为中国现代诗开辟出一条具有我们民族特色的诗歌道路的,但是他却放弃了做这样的追求而一头扎进现代诗的怀抱之中。这是他的幸事抑或不幸,恐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就我个人的意见这其实是中国诗歌创作之大不幸。
    当时之中国精英诗人的普遍看法是现代派诗歌创作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舍此之外更无其他途径。如果诗歌做其他追求,诗人们甚至会深以为耻。这可以从与戴望舒先生同时代的诸多诗人对《雨巷》所做的评价中得到部分的答案。
    卞之琳先生在《戴望舒诗集序》中做出如下评价:“《雨巷》读起来好象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或者‘稀释’……用惯了的意象和用滥了的词藻,却使这首诗的成功显得浅显、浮泛。”应该说卞之琳先生对这首诗的评价与这首诗在中国诗歌中的独特地位其实并不相称。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以下的潜意识:这首诗也许是好诗,因为它并不是一首现代派诗就显得过时了,不能为时代潮流所接受。并不能说这种观点就一定囿于门派之见,不过卞之林先生对这首诗的保留态度还是显而易见的。但我要强调的是一首诗既然是好诗并不会也不应该因为其是否是现代派诗而有所改变。持这样的一种观点本身就是对诗歌的多样性,对诗歌的个性与自由的一种限制与扼杀。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的许多现代派诗歌大方之家传统诗歌同样也写得相当精彩,瓦雷里如此,里尔克如此,叶芝更是如此,这样的名单可以开出很多。这里不妨列举卞之琳先生翻译的瓦雷里的一首十四行诗作为佐证。总之,即使现代派诗人未必就像中国现代派诗人似的全然不传统:
失去的美酒
有一天我向海洋里
(不记得在什么地方)
作为对虚无的献礼,
倒掉了宝贵的佳酿。
谁要你消失呀,芳醇?
是听了占卜家的劝诱?
也许是我忧心如焚,
想着血,就倒了美酒。
一贯是清澈的沧海
起一阵玫瑰色薄霭,
就恢复明净的原样……
丢了酒,却醉了波涛!……
我看到醎空里腾跃
深湛的联翩想象……

    戴望舒先生的挚友施蛰存的评价也许更能说明问题:“望舒在编他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的时候却把这首诗删掉了,这是为什么?这就是说明了这首诗的时代(局限)性。……形式是自由诗体,但精神还是中国旧诗。戴望舒这首《雨巷》,还是继承了这个传统,不过他把‘雨’和‘丁香’用象征(隐喻)手法来表现,显得有点儿洋气。在三十年代初期,望舒已不满意他这一种创作方法。不满意的理由就是卞之琳所说的,‘显得浅易、浮泛。’从此以后,望舒的诗作中,不再出现《雨巷》这样的音调和低情绪。在《望舒草》中删掉了这首诗,标志着诗人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今天,我相信,十八岁到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定还是爱好这首诗的,但如果他自己也写诗,到了二十五岁,如果还是爱好这首诗,那就说明他没有进步,无法进入到现代诗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施蜇存先生的评价是并不公允的妄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事实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戴望舒先生自诩的所谓进入到现代诗的境界的其他诗作都无足挂齿,唯有这样一首诗却仍然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津津乐道。我们不能想象撇开了《雨巷》,作为“雨巷诗人”的戴望舒能成其为戴望舒吗?当然,这一评论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即戴望舒先生对自己的这首诗也一度持否定态度。也就是说为了达到进入所谓的进入现代派诗的境界,甚至不惜牺牲掉自己诗歌中最富个性与才华的因素,牺牲掉诗歌的民族性。
    从戴望舒先生的诗歌创作中可以得出以下教训,一是什么样的诗歌道路才是最适合自己的;一是诗人是否或者能不能坚持走民族化的道路;还有一条就是对自己的诗歌创作如何评价、如何定性。这其中任何一个问题处理不好都是致命的。对此我不想做过多评论,只是想约略提出这种种观点。坚持自己的个性,坚持诗歌的民族性,而非一味盲从、随大流,不仅在当时是困难的,在今天依旧殊为困难,甚至从某种程度说比戴望舒先生所处的时代更为困难。
现在的问题在于中国诗歌是否真的一如纪弦先生所说的只存在“横的移植”,而不能“纵的移植”?或者如穆旦先生所说,看了中国古诗会觉得很失望,中国古诗的意象过于陈旧,并不能适用于现代诗歌创作。我想这一方面在于这种纵向移植是否蕴藏着巨大的潜能,一方面在于这种移植是否符合诗歌创作的规律与潮流。我个人认为具有悠久灿烂历史与伟大传统的中国古诗是中国诗歌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座丰富矿藏,再怎么也挖掘不尽。现代诗歌创作大有必要向中国古诗取经,使得现代诗歌能延续一种优秀的文化传承。这其中是大有潜力可挖的,亟需要天才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表现得比热衷于中国古典文化却似是而非的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等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更要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古诗是中国诗歌的一座永恒的坐标系,许多中国读者对诗歌的审美观念实则深受中国古诗的影响,现代派诗歌所以无法在众多读者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原因即在于此。诗歌的诸多主题与内容是永恒的,诗歌的诸多根本特性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因此,向古诗取经不仅不过时,终有一天还将会唤醒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使之成为中国现代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诗歌向古诗取经将是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为中国诗歌创作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瑰丽的篇章。
结合个人创作实践,我觉得现代诗歌创作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向古诗取经。
第一,化用古诗、古文化的元素。
诗歌创作是要有继承性的,前人曾有言:“第一个将女人比做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将女人比做鲜花的是蠢材。”这话用来鼓励创新自是不错,但用来指导创作未免太过绝对,它忽视了诗歌发展要有一种天然的继承性。诗歌创作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努力地挖掘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美,为达到这一目的,诗人必须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因此真正的诗歌创作是继承性与创造性并举的,创造中有继承,继承中有创造。一个人智识是有限的,只停留于自话自说是可悲的,否则,艾略特不会作如是说:“在每一部诗作中,都能找到前辈诗人的精华。”甚至还会有人如此断言所有西方诗歌最终都会指向荷马史诗时代。同样,现代诗歌创作大可以合理性地继承古诗、古文化的因素。譬如我的诗歌《歧路亡羊》便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写歧路亡羊这类的古典议题,诗歌哲理意味应该很强。不过中国古诗的一个特点在于即使哲理诗也会写得十分灵动,不会板起面孔一味地说理。我的这首诗通篇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以亡羊喻示现代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反思。象征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种哲理性的反思充满了一种可感可触的形像性,言近而旨远,写法虽然现代,但是并不蒙胧晦涩。另外一个方面在于传统诗歌的一大优势在于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与美,许多现代派的诗歌之所以让读者看了十分泄气,正是因为这些诗人笔下的诗歌不能给读者任何诸如此类的美感,因此,向古诗取经的目的之一正在于如此。我的诗歌出现这样的内容,大抵希望自己的诗歌能更美感一些。
歧路亡羊
1
仅为寻找那只丢失的羔羊,
广泛动员地毯搜索仍不敷用。
歧路上会滋生出新的歧路,
新的歧路还将裂变未知之途。
扑朔迷离盘根错节莫衷一是,
望断天涯诗坛陆沉阴云霾布。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哀鸿遍野,
言必希腊东施效颦桃源何处?
2
曾梦笔生花,祈盼蟾宫折桂,
憔悴斯人冷眼直面浊浪滔滔。
不畏浮云遮望眼,宽尽沈腰,
众里寻他灯火阑珊难遣寂寥。
从没有道路的罅隙另辟蹊径,
左冲右突上下求索擎苍缚虎。
非此岸亦非彼岸无岸可傍,
沉舟侧畔我选择第三条道路。
3
人间正道是沧桑,闲庭信步,
迂回曲折亦不失为最佳抉择。
众多因最终只会结出一个果,
同样付出桂冠仅青睐幸运者。
无谓的流血遍洒郊原大地,
无数失败亦不能孵化胜利果。
总有歧路蜇伏于前横生枝节,
默默耕耘默默付出不问收获。
            4
寻找歧路羊之众仍杳如黄鹤,
昏鸦暮鼓流失在哲学的迷宫。
歧路羊悠闲地嚼着路边草,
自在自得一脸无辜返回家中。
时常踏遍青山拂袖只清风,
蓦然回首却置身汀岸又一村。
不再因为多歧路倍感惶惑,
每条歧路都郁结意外的硕果。
5
在歧路上也会寻找到亡羊,
即使亡羊并不在所寻觅歧途。
此羊彼羊灵羊挂角无迹可寻,
歧途不歧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甚或亡羊就在圈内从未丢失,
苦苦寻觅徒然招致坎坷良多。
无谓坎坷无畏坎坷坎坷自破,
终将由我探索到自由的王国。
诗的第一节直接引用这则典故,意在提出问题,中国诗歌一味地言必称希腊唯西方现代派马首是瞻,不过在东施效颦,事实上已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哀鸿遍野”的窘境,则中国诗歌的桃源究竟在哪里?诗歌的第二节意在表明自己希望能从没有道路的罅隙另辟蹊径的诗歌追求,使得中国诗歌能够沉舟侧畔枯木逢春。第三节表达了对中国诗坛现实的无奈,自己的诗歌虽说对现代派诗歌进行了强有力的反思,却注定了不会为以现代派诗歌占主流地位的中国诗坛所接受,同时正因为我的诗歌大量融入了中国古诗以及中国古文化的因素,也并不会为读者所天然接受,尚需要读者形成一种新的阅读习惯,可以说自己的创作前路漫漫,充满未知数,恐怕自己只能“默默耕耘默默付出不问收获。”第四节表达了自己的某种希冀,大意谓寻找“羊(诗歌)”之众可能还“昏鸦暮鼓迷失在哲学的迷宫”中杳如黄鹤,但我们所寻找的那只“羊”有时却会自己寻找到回家的路途。诗歌也许会有柳暗花明的那么一天,自己或不必因为多歧路而彷徨。可以说在这里自己是提出了对歧路亡羊的不同理解。第五节歧路上也会寻找到亡羊,更是根据这一典故生发出新的想象。当然歧路上能寻找到亡羊指的诗歌追求,而不是现实中的羊,实则这也是可能的,这种情形类似于许多科学家追求科学真理一样,往往会从一个切入点引申至另一个切入点,迫使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其他地方,则自己所探寻的未必就是最初的那只羊。“无谓坎坷无畏坎坷坎坷自破,终将由我探索到自由的王国”诗歌以这样的话语作为结句表达了自己的坚定信念,强烈渴望自己的诗歌能够进入到所谓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境界。
现代诗歌创作中合理性地移入古诗和古文化的元素,体现出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种传承性即使西方诗人也并不一味否定。为什么西方诗人能够在自己的诗歌中甚至寻找到古希腊荷马时代的皈依,我们的诗歌就不能从古诗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元素呢,对这种创作方式的盲目否定岂非咄咄怪事?
第二,化用古诗的意境,推陈出新。
李商隐在《登乐游原》一诗中如此写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我在一首《落日》的诗中如是写道:
我仰慕并钟爱着
这秋日的夕阳
愈是辉煌绚烂
便愈是平静地燃烧
应该说我的诗明显化用了这首古诗的意境,仿佛在阐释这首古诗,作为其旁白而存在。我们不妨如此设问:为什么时近黄昏,夕阳仍然会让人觉得无限之好呢?因为它“愈是辉煌绚烂/却愈是平静地燃烧。”如果说李商隐表达的是一种残缺美,在我的诗中则更多的呈现出一种大度豁达的人生境界。
清朝著名诗人查慎行写过这样的一首诗《舟夜书所见》:“夜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这首诗虽然言简意赅,明晰如话,我却时常会为这首诗所吸引。我觉得这首诗歌可以作多维度的理解,譬如前人曾这样评价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事实上《哈姆雷特》只有一个,那就是莎士比亚的原著,但是读者会以自己的角度来理解这部作品也是允许的。这里我们不妨将莎士比亚的原著《哈姆雷特》想象成渔灯,那么读者便仿佛是这满河之星,从不同的侧面闪烁着其光芒。因此,这首诗很可以拿来说明这一文学现象。我们还可以作如下引申,从哲学的意味上来说,存在着一变为多的情状,如果渔灯是一的话,那么满河之星就是多了。这首诗同样可以用来阐释这一哲学现象了。总之,这样的一首诗虽然像真理一样朴素,实则是大有深意的。我时常试图依据这样的理解写出些深具哲学意味的诗歌来,可惜力有所不逮,只得怅然作罢。
不过我还是因为这首诗写出了如下的诗作,算是补偿自己的某些遗憾吧:
                         怀着一颗驿动敏感的心灵
怀着一颗驿动敏感的心灵,
我用浩瀚的海洋盛装明月。
得到的却只是记忆的碎片,
澎湃汹涌间碎作千丝万缕。
历经岁月沧桑痛苦的煎熬,
心灵复归平静若一泓止水。
却收获破镜重圆皓月一轮,
深藏记忆深处似从未失去。
这首诗的前一节可以说是这首古诗的现代版本,后一节则是根据这首古诗引申出的新的合理性想象,可能更多表达的是一种人生的况味,阐述一种人生哲理。诗歌写出之后,不意深得一位网友的喜爱,并专程发来贺信。我很为这样的知音所鼓舞,特意赋诗一首赠送给这位网友:
赠“紫色心情”
任凭晦暗无际岁月的煎熬,
我只聆听一种心灵的呓语。
仿佛是静夜里孤寂的烛光,
黯然感受命运的无助凄惶。
纵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新的生命轨迹已悄然显现。
诗歌呵,散作满河的星辰,
而我仍将是那唯一的烛光!
这首赠诗整篇都在阐释这首古诗,现在看来自己的这种阐释还不无可取之处,并不至于是在曲解古诗,自己的文字也不至于是在辱没前人,自己心愿已足。
中国古诗是那样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趣,也能够启发我们的诗思,这里面应该会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我希望自己的创作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从而丰富诗歌创作的内容,为中国诗歌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2#楼
发表于 2014-3-27 10:53:57 | 只看该作者
太长  嘿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楼
发表于 2014-3-27 22:43: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作为专业,你可以全面的分析,作为独立个体,我有权说出自己真实感觉。理论很容易变成形式,诗的理解在于灵性的感悟。诗人要发觉自己的本心,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诗更不在于做,在于对整个世界生活自己的感知理解领悟。包容的基础上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审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楼
发表于 2014-3-27 23:19: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雨巷诗的特点就是节奏,这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败笔。从朦胧诗到现在的韵脚诗,读几遍就可以背下来,测重感觉,内容溃乏,读多了就会生厌,代表作品有 再别康河,和 等你,在雨中。大多人觉得她好,个人觉得是  社会节奏太快,没时间细品,把快餐当成是最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楼
 楼主| 发表于 2014-3-28 19:17:34 | 只看该作者
殇卫风 发表于 2014-3-27 23:19
雨巷诗的特点就是节奏,这是她的优点,也是她的败笔。从朦胧诗到现在的韵脚诗,读几遍就可以背下来,测重感 ...

与当下的诗歌相比,这首诗已经够不错了,诸如《思想练习》之类,口语诗之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楼
发表于 2014-3-29 07:35:3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闻所未闻,现代诗几乎可以不比细看,只会是浪费时间,我习惯翻古诗词,歌谣,俳句,泰戈尔的诗歌,先秦,古希腊作品,其他的一看不懂,二它属于流行而并非经典,经典跨越了时间,是人性与永恒的总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楼
 楼主| 发表于 2014-3-29 18:53:38 | 只看该作者
殇卫风 发表于 2014-3-29 07:35
闻所未闻,现代诗几乎可以不比细看,只会是浪费时间,我习惯翻古诗词,歌谣,俳句,泰戈尔的诗歌,先秦,古 ...

好决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楼
发表于 2014-3-29 22:20:1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又不是讨好谁,何必浪费时间对你毫无价值,又扰乱心绪的事上,尽量做一些该做或有益于自己的又不是坏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楼
发表于 2014-3-29 22:43: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语言上对你有所抨击,还请你原谅,我的语言,没你的好,所以我这种土包子没你走的远,加油,你会做到的^v^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个个游|个人自助旅游网 ( 琼ICP备12002442号-29 )

GMT+8, 2024-4-20 20:19 , Processed in 0.2675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